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美國貿易戰 以及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 該如何刺激經濟? 個人建議:推動繁體字
先來看看這個公告:
人民網:【中國穩健前行】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內容摘要:進入新時代,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從根本上講,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始終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社會的生產目的就是滿足人民需要。擴大內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根本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優勢。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穩住經濟基本盤,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基點。
2020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之策。
內需包括國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消費需求體現了人民對物質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投資需求孕育著未來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潛力。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証明,內需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正是因為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內需寬廣深厚並且得到了及時釋放,我國經濟才能保持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進一步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對我國GDP的貢獻率持續保持在高位。2019年,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9%,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內需特別是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從根本上講,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始終要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需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我國保持和擴大內需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擴大內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題中之義,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根本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巨大優勢。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人口數量是決定內需規模大小的首要因素。中國人口比美國、西歐、日本、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的人口總和多一倍,佔全球人口比重達18%。14億人口使我國每年的糧食消耗量和蔬菜消費量均超過7億噸,全年完成的營業性客運量高達176億人次。14億人口還形成了對醫療衛生服務和教育等公共產品的巨大需求,我國僅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生就達1.5億人,比日本的總人口還多,還有1.7億65周歲及以上人口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龐大的人口基數、寬廣的國土空間、穩居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相對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格局等,賦予中國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擴大國內需求,既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強力支撐,也為應對國際不確定性因素提供了巨大回旋余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我國經濟增長一度依賴“大進大出、兩頭在外”(原料進口、產品出口,國內提供的是產能)的出口拉動。在經濟啟動階段,這種外向型經濟可以成為發展的“近道”,但也存在明顯的短板和缺陷,比如基礎技術發展滯后、容易受外部市場環境影響、抵御風險能力不強等,根本問題在於龐大的國內產能與國內需求不相匹配,不僅在總量上內需相對不足,而且在結構上存在各種失衡,有的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卻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導致大量“需求外溢”。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是要人為地制造內需,而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客觀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轉型升級期,同時也進入了內需轉換期,人們的消費偏好已經從數量型、粗放型逐漸轉向質量型、享用型。擴大內需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擴大國內需求,是為了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更加重視投資對優化經濟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有效的需求側管理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需求,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飛躍。
2020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對我國經濟也造成極大沖擊,和周期性經濟波動疊加在一起,形成了強勁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國內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巨大挑戰,外需急劇萎縮,海外供應鏈風險驟然加大。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就是要充分激發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穩住經濟基本盤,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和外部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限度,這是我們對沖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基點。擴大內需勢必拉動供給擴張,修復和夯實國內產業鏈、供應鏈,保持國內經濟循環暢通,進一步帶動經濟增長。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為,隨著要素成本上升,一國為了發揮比較優勢,應該把附加值較低的制造業轉移到國外,實現產業垂直分工。但是,從經濟安全的角度看,問題並不如此簡單。這次的疫情沖擊提醒我們,要更加關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確保我國產業鏈自主可控。我國是制造業大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具有規模和布局等優勢,但是在全球產業鏈中我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我們要充分利用經濟發展的巨大騰挪空間,充分發揮資本、技術、勞動力、管理等綜合優勢,繼續鞏固制造中心、供應鏈中心的地位,加強自主創新補足產業鏈短板,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盡快成長為創新中心、創造中心。作為30多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和60多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國,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既是全球產業鏈中重要的產品提供者,又是全球最大市場之一。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夯實產業鏈、供應鏈,對於維護全球產業鏈穩定、保持全球經濟循環暢通十分重要。一個更開放、更有購買力的中國市場將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擴大內需必須靠政策助力。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舉措抓實抓細抓落地,放大政策的乘數效應。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進一步深化財稅改革、商事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等。要釋放消費潛力,改善收入分配,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支持部分外貿產能轉向國內市場,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要著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要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要切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確保群眾基本生活。
中國正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我們要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時順應了應對疫情沖擊、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方面需求,這一新戰略的實施必將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隻要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中國經濟這艘大船一定能夠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美國貿易戰 以及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 該如何刺激經濟? 個人建議:推動繁體字/正體字
先來看看過去的簡體字繁體字歷史:漢字簡化爭論是一個討論漢字正式字體議題。
「漢字簡化運動」主要指中國推行、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跟進採用的簡化字。中華民國政府於1936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是漢字簡化運動的首次官方嘗試。但次年因時任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反對而作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重新推行簡化字。中國共產黨推行簡化字當時也曾招致多方批評,於「大鳴大放」時更有激烈辯論,反右運動中批評者則遭到清算[1][2][3][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漢字簡化運動者一度認為,「漢字簡化不是文字的根本改革,要進一步進行拼音化」。但其後在二簡字失敗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放棄此設想[5][6]。1985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名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要求國家語委「促進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正式宣告拉丁化道路的放棄,簡化字作爲中國大陸的官方書寫系統一直使用至今[7]。
本條目中的「繁體字」是中國大陸對傳統漢字字體的稱呼,在香港、澳門等地區也較常使用此名稱,中華民國官方稱之為「正體字」[8][9][10]。由於兩岸三地的使用習慣、文化認同、意識形態不同,至今簡繁雙方仍爭執不休。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如日本、越南、韓國則較少關注這一爭論。[11]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分類,簡化字為規範漢字,繁體字、異體字為非規範漢字,非特殊場合如書法、藝術、古籍、教育、研究外,不可使用於普通印刷品。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部分海外華人地區也採用簡化字。[12]日本和韓國的漢字簡化方案,沒有中國的簡化字規模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