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及中共新聞 (164)
- Mar 10 Mon 2025 23:51
台灣大選:挺蔡英文而被標籤人妖的網紅鍾明軒- BBC News 中文
- Nov 30 Thu 2023 23:19
8964的時候 丁守中跟趙少康 帶頭聲援!! 回顧主要人物對六四事件的反應及兩岸關係的態度
學術界
(一)北部地區的各界青年在事件發生當天,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聲援中國民主運動的活動,廣場上和兩廳院的台階滿滿都是前來聲援哀悼的市民和學生,包括來自台大、師大、東吳、中興法商、文化大學、實踐家專、海洋學院、建中及景美等北部地區學校,及台北縣和桃園縣的各界代表,分別手持「北京的淚在流,台北的血在燒」、「莫論書升空議論,頭顱直觸斑斑血」標語,來表達中國人最深切的哀痛;而北部地區各大專院校的校長也分別到場,為在這次民主運動中犧牲的青年學子致哀。
(二)時任台大教授的丁守中,呼籲人民捐出一日的所得,轉交給國際紅十字會,作為大陸同胞爭取民主自由的經費,同時也對目前盲目前往大陸投資的商人,予以嚴厲的批評;而海洋學院的教授丁介民則呼籲全國工商界的同胞踴躍捐獻,來慰問死難者的家屬,並協助中國創辦民間報紙,讓天安門的資訊和中共的暴行能傳遍中國各地。
(三)台灣大學的學生在事件發生當天,在校園中貼滿了「悼」字來追念,而椰林大道上,則掛滿了聲援大陸學運的白布條和海報,並在每株椰子樹幹上貼上墨跡未乾的「悼」字;台灣師範大學的學生也發起「民族之血」捐血活動,支持大陸學生爭取民主的壯舉;中山大學的學生在事件發生當日默哀三分鐘,以紀念天安門大屠殺壯烈成仁的學生,同時學生會進行緊急會議,研討進一步的活動發展;高雄工專在事件發生後,成立「支援大陸同胞爭自由行動聯盟」,決定在高雄火車站、大統百貨及中正文化中心門口發起聯合捐款、萬人簽名譴責及一人一信譴責中共暴行等活動。
藝文界
為了聲援中國大陸的民主改革運動,在六四事件發生前,由台灣的四間唱片公司:飛碟、滾石、可登及寶麗金,集結當時的多位歌手錄製了《歷史的傷口》,而這首歌經過新聞局審查通過後,除了透過廣播及海外組織的宣傳外,也在國外各個機場針對要赴中國的旅客發送音樂卡帶[1]。
- Nov 29 Wed 2023 17:41
六四事件簡介:歷史背景與影響
六四事件的定義與起源
六四事件,廣為人知的稱呼為六四天安門事件,具有雙重含義。狹義上,它專指1989年6月3日晚至6月4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和人民警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對示威者進行的武力清場行動。而廣義上,此事件涵蓋了整個1989年的民主運動,即八九民運。這場運動始於1989年4月,源於對胡耀邦的悼念,並迅速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示威運動,持續了近兩個月。
政治定義的變遷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最初將六四事件定義為反革命暴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江澤民和胡錦濤的領導時期,這一定義轉變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到了習近平的執政時期,這一事件又被稱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和反革命暴亂。
轉折點:政治與經濟影響
六四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不僅標誌著鄧小平和趙紫陽等人推動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失敗,也導致了改革派領導人如趙紫陽、鮑彤的撤職。此事件之後,1980年代相對開放的言論自由和個人自由開始收緊。國際社會對此事件普遍表示譴責和制裁,但也有部分國家表達了同情或支持。經濟上,六四事件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產生了顯著影響,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改革開放才重新加速。
政治體制的持續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時期推行的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政策一直延續至今。在這一政策下,中國完成了三任政權的和平交接,直到2018年的憲法修正案被通過,這一制度才被廢除。
- Oct 30 Mon 2023 15:15
李克強猝逝!頻傳鬥習近平 上任10年被批「最弱勢總理」
李克強(1955年7月1日—2023年10月27日[2][3][4]),漢族,祖籍江西武寧[5],籍貫安徽定遠[6],生於安徽合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原正國級領導人。1974年3月參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碩士和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擁有該校法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07-2022)、國務院副總理(2008-2013)、總理(2013-2023)等職務,是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前兩個執政任期內的政府首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迄今歷任總理中學歷最高者[7][8]。
李克強在安徽合肥出生並長大,早年曾是安徽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9]的下鄉插隊知識青年,擔任過生產隊的黨支部書記。19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復後,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畢業後留在校團委工作,並在不久之後進入中國共青團中央系統任職,後於1993年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1997年後,陸續在河南、遼寧兩省擔任黨政主要領導職務。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上躍級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七,為當時政治局常委會中的最年輕成員。2008年3月,當選為排名第一的國務院副總理,兼任黨組副書記,分管常務工作。2012年11月及2017年10月相繼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二位。
- Oct 02 Mon 2023 23:06
ChatGPT看政治: 南韓如果跟中國發生軍事衝突,有可能因為那些原因?
- Oct 02 Mon 2023 22:51
印度如果和中國發生戰爭,會是因為什麼原因?
- Sep 19 Tue 2023 23:02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提出的中國人邦聯,為什麼不包含新加坡?新加坡人不是中國人嗎?
- Jun 07 Wed 2023 15:39
新北市板橋區某幼兒園「餵孩子吃安眠藥 (巴比妥)」 警上門逮人扣證物 新北市長候友宜震怒 新北市教育局幼教科長陳沛雯要求這老師停職調查
TVBS 報導有指出是新北市板橋區海山分局的員警處理,所以就是這個轄區的幼兒園有問題 ?!
鏡周刊的報導有指出 5月12日園方就貼出公告稱租約僅到7月底,且園中監視器畫面從4月開始就全部不見。
- Jun 07 Wed 2023 13:05
新一波台海危機 2023年六月美國及加拿大海軍執行任務通過台灣海峽 中方軍艦150碼橫切逼美軍改道險相撞
台海的穩定一直是亞太區域安全的重點。台灣與美國的友好,從過去不斷支持中國國民黨抵抗共產黨的侵略,到現在還是屹立不搖的支持台灣。
根據公開紀錄,美國海軍於2022年總共八次軍艦通過台海的紀錄!
而關於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的戰略意涵,請看這一篇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的專文:
- Apr 25 Tue 2023 19:43
真實世界遠超過推理小說 僱兇殺人發包5次 結果最下游拿10萬的「殺手」聯合目標「受害人」假死詐領酬金
真實世界遠超過推理小說
僱兇殺人發包5次,這很中國。 結果最下游拿10萬的「殺手」聯合目標「受害人」假死詐領酬金,更中國。
從上游到下游,層層互相套路發大財啊...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10-18/313390
- Apr 01 Sat 2023 00:39
馬英九稱「武漢防疫是對人類的貢獻」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變成中國共產黨傳聲筒?
前總統馬英九 3/30 上午參訪中國武漢市檔案館,大讚中國防疫成果、沒有大幅向外擴張,還稱「是對人類的貢獻」;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嘆道:「我不知道貢獻的點在哪?我只知道這是人類的大災難!」
王必勝在疫情記者會上被問到這件事,他先嘆了一口氣,隨後表示,馬英九稱這是中國對人類的貢獻,「但我不知道貢獻的點在哪?這疫情從中國武漢傳染到全世界,接近7億人被感染、700多萬人死亡,且這數字絕對遠遠被低估」。
- Mar 15 Wed 2023 15:42
中華民國國防部公告 中共解放軍臺海周邊海、空域動態(民國112年3月15日, 2023/03/15)
- Feb 22 Wed 2023 13:11
ChatGPT 談美國、中國以及中華民國的關係
ChatGPT 談美國、中國以及中華民國的關係:
- 美國和中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一直處於變幻莫測的狀態。雖然兩國之間存在貿易、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合作,但是在政治、人權、軍事等領域也存在一些問題和衝突。近年來,美中貿易戰、南海主權爭端、新冠病毒起源等問題逐漸加劇,使得兩國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和不穩定。
- 美國和中華民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被迫撤退到臺灣,並且逐漸失去了國際地位。雖然美國在與中國建交後,與中華民國斷交,但是美國一直與中華民國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包括軍事援助、外交支持等方面。這種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
- 中國和中華民國:中國一直主張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強烈反對任何與臺灣有關的獨立行動和活動。雖然中國和中華民國之間一直沒有正式的政治關係,但是兩岸之間的經貿、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動逐漸增加,並且在一些領域有著密切的合作。然而,由於政治分歧的存在,兩岸關係也時常緊張和不穩定。
推薦閱讀:
- 林冠宇,〈美國、中國、台灣三邊關係的演變及其未來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68期,2018年。 該文章探討了美國、中國、台灣三邊關係的歷史演變,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分析了三邊關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楊皓天,〈美國中國貿易戰的影響及其對台灣的啟示〉,《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2卷第2期,2019年4月。 該文章從美國中國貿易戰的角度出發,探討了這場貿易戰對中美關係和國際貿易體系的影響,以及對台灣經濟的啟示。
- 陳立芳,〈美國、中國與台灣:政治、經濟與安全的角力〉,《國際關係學報》第40期,2015年。 該文章分析了美國、中國、台灣三方之間的政治、經濟和安全的角力,探討了這三方之間的利益衝突和互動模式,以及對臺海和東亞地區的影響。
- 許怡婷,〈美國中國台灣三邊關係緊張的現狀及其趨勢分析〉,《國際關係學報》第47期,2021年。 該文章分析了美國、中國、台灣三邊關係目前的緊張局勢,探討了緊張局勢的成因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如何緩解緊張局勢。
- 劉冠儒,〈中美台關係的演變及其對臺灣的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71期,2019年。 該文章探討了中美台關係的演變歷程,從戰略層面分析了中美台關係的變化及其對臺灣的影響,並提出了對臺灣發展的建議。
- Feb 22 Wed 2023 13:04
雞蛋新聞之外的重要新聞 全台鬧蛋荒? 來猜猜看是要蓋住哪一條新聞? 上海官員來台訪問/美國議員來台訪問/美國總統訪問烏克蘭 ?
- Aug 03 Wed 2022 12:16
裴洛西大讚台灣是"韌性之島"! 蔡英文3點宣示:堅定守護"國家主權"
- Aug 02 Tue 2022 23:27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抵台 預計下榻君悅飯店 現場有許多民眾圍觀 來看網紅四叉貓現場直播
- Aug 02 Tue 2022 11:15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展開亞洲參訪行程,8/1已經抵達首站新加坡 ! 林佳龍表示台灣是解決「中國崛起」的關鍵
2022/07
整個七月底都全世界都在討論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亞洲行。理論上就是訪問美國在亞洲的友邦,鞏固盟友。這次亞洲行討論很多的就是會不會來台灣。
相關新聞:裴洛西擬訪台?CNN分析台低調原因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亞洲行究竟有沒有要「順道訪台」,不僅各界都在猜,更是華府與北京、美國白宮與國會針鋒相對、隔空喊話的重要議題,目前裴洛西公布先抵新加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指出,台灣民眾乃至當局相較於美中,似乎更對「論文抄襲門」興致勃勃,裴洛西來台當局卻「反應低調」,背後原因代表台灣「發現自身處境尷尬」。
- Jul 26 Mon 2021 11:13
轉錄 孟加拉 窮人銀行 奧林匹克桂冠獎得主 尤努斯
- Jun 14 Mon 2021 21:31
六四事件三十二週年 小紅書在6月4日當天在新浪微博發帖提問「大聲告訴我,今天是幾月幾日」遭到封禁
- Jun 14 Mon 2021 21:13
武漢肺炎 全球災情整理 6/13 中央社 香港也要自行研發疫苗了 !!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英國可能延後解除英格蘭目前存留的防疫限制措施;墨西哥1/4人口染疫;日本6月20日能否解除「緊急事態宣言」有變數。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網站追蹤數據顯示,截至台灣13日上午7時,全球至少378萬7766人病逝,至少1億7541萬8349例確診。
以下為全球各地過去24小時的疫情與相關發展:
※ 亞洲
● 台灣
台灣國內12日新增250例COVID-19本土病例,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疫情沒有很大的變化,也沒有突發惡化,但仍應謹慎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