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 史上首次10月減壓供水 水利署:14日轉亮水情黃燈 !! 也許該嘗試人工增雨
人工降雨或人造雨(英語:rainmaking或cloud seeding),是指在天上有雲的情況下,通過人工手段催化降雨。一般是通過降低雲層中的溫度,使雲中小水滴凝聚形成大水滴,從而實現降雨。
人工降雨的成效目前尚不清楚。雖然大中華地區的氣象局認為人工降雨有效並經常實行,但是國際學界一般認為此方面成效仍需進一步證實。[1]
人造雨
人造雨的原理
在對流層裡,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因此形成雲所在的高度越高則溫度愈低,高度愈低則溫度越高。雲的溫度高於0℃時稱為暖雲,低於0℃時稱為冷雲。在暖雲裡,小水滴經由碰撞與合併過程,變成大水滴,終至克服雲內浮力而掉離雲底,成為地面上的降雨。同樣的,在冷雲中,冰晶成長至能克服雲內浮力時而掉離雲底,在降落過程中經過0℃高度時,融解為水滴,亦成為地面上降雨。當雲內水滴太小或缺乏冰晶而無法降雨時,我們利用人工方法去產生冰晶或使小水滴長大,促使其產生降雨現象,稱為人造雨。暖雲造雨方法很多,如在雲中噴灑水滴、吸濕性藥粉與液體(氯化鈉)等,透過碰撞與合併過程使水滴成長,終至降落成雨。冷雲造雨方法亦多,但最常使用乾冰或碘化銀,此主要乃因為乾冰溫度為-78℃,在缺乏冰晶的冷雲內,撒播乾冰使其溫度驟降,因而不必藉助冰晶核的情況下,將過冷水滴轉變成冰晶,透過冰晶成長過程終至成雨。碘化銀為非常有效的冰晶核,在冷雲內缺乏冰晶的情況下加入碘化銀充當冰晶核,可促使-5℃以下的水滴凝固為冰晶,再藉由水滴與冰晶共存時的冰晶成長過程而形成降雨。
人造雨實施方式
人造雨理論基礎為在雲中撒播人工之雲種,使降雨機會及降雨量增加。所以應選擇適當之氣象條件,撒播人造冰晶核至雲中,加強結核效率,促使降雨發生,一般可分為地面造雨與空中造雨兩種方法。
(1)地面造雨法
利用地面造雨器(圖一)燃燒碘化銀溶液,使碘化銀煙粒隨熱氣飄升達高空以充當冰晶核。當碘化銀煙粒上達雲內過冷水滴層,可使過冷水滴凝固為冰晶,經由冰晶成長過程,終至掉落成雨。
圖一 地面造雨器外觀
(2)空中造雨法
利用飛機在雲中撒播碘化銀或乾冰雲種,由於撒播之雲種可精確被送達足夠低溫之雲中,故一般造雨效果比地面造雨法為佳。
造雨的成效如何?
根據氣象研究人員多年來各種人造雨試驗累積經驗評估顯示,經由長期規劃實施地面燃燒碘化銀溶液之人造雨方式,平均約可增加10%降雨;若使用空中造雨方式,於適當的對流性雷雨胞內撒播碘化銀,平均約可增加20%降雨。然而人造雨之成效,仍受各地區氣象條件、執行技術及行政配合等綜合因素影響,而呈現某些不確定性。
相關新聞:
水利署下午在石門水庫施放高空增雨焰彈。(水利署提供)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今年颱風過門不入,石門、翡翠、曾文3大水庫目前水位都低於50%,經濟部水利署把握鋒面過境,今人工增雨作業團隊下午3點施放國產高空增雨焰彈,盼增加更多降雨量。此焰彈也是近年研發台灣本土人工增雨技術成果,為水利署與中科院共同研發,施放畫面也相當壯觀。 今年夏季罕見颱風過門不入,水利署表示,雖陸續有鋒面及午後陣雨帶來雨量,但下雨範圍多為局部地區,導致水庫蓄水量較往年偏低。而把握鋒面最後過境機會,水利署人工增雨作業團隊今天上午8點於石門水庫進行人工增雨待命作業,在最適時機下午近3時施放高空增雨焰彈,盼增加更多降雨量。 目前3大水庫水量偏低,但其他水庫則多在7到9成之間,水利署表示採區域調度,即使單一水庫蓄水率偏低,也不代表該區域水資源會出現缺水風險,可確保10月底前供水無虞。而16日起桃園、新竹、苗栗、台中水情燈號轉為綠燈水情提醒。 截至今天下午4時石門水庫蓄水率為47.2%、翡翠水庫48.7%,曾文水庫38.1%,皆低於5成,目前水量均可撐60天以上。其他重要水庫包括寶二水庫69.8%、日月潭95.4%、南化99.6%、烏山頭72.9%。 而今天施放的高空增雨焰彈,也是水利署近年來推動的MIT人工增雨新技術研發之一。水利署表示,焰彈與中科院攜手合作開發,增雨劑含量約為地面型的2.6倍,散灑面積約為半徑50公尺,發射高度可達距地面約200公尺左右,更能有效增雨。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