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圓代工龍頭 🇹🇼 #台積電 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的消息正火熱🔥 《富比士》Forbes 特別以專文帶大家回顧台積電成功背後的那個男人...
The Billionaire Behind The Taiwanese Company Building A $12 Billion Semiconductor Factory In Arizona 👉https://bit.ly/3cC8Rly
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週五在美國掀起了一陣旋風,台積電宣布將在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蓋半導體廠,該廠將創造約1,600個高科技工作機會,每月生產超過2萬片半導體晶圓。
然而,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Morris Chang)卻較少被人提起,張忠謀帶領台積電一路從 工業技術研究院分割出來的小公司,發展成為第一家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台灣公司。這位現年88歲的半導體界先驅財產總值估計約為13億美元,主要來自他的台積電持股,台積電生產的晶片被用在各種產品上,從iPhone到戰機都找得到。
台積電這個對美投資案對川普政府而言是一大勝利,川普政府一直擔心全球技術供應鏈高度依賴亞洲。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中國正在爭奪主導尖端科技並企圖控制關鍵產業,台積電的投資來的正是時候。」,「台積電將在亞利桑那州蓋的半導體廠將提高美國的經濟自主性,提昇我們的安全及競爭力,加強我們在高科技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
台積電在聲明中表示:「台積電將在此計畫上與美國政府及亞利桑那州繼續保持穩固的夥伴關係。」,「美國有強勁的投資環境及優秀的人力,該項及未來在美國的各項投資案對台積電很有吸引力」。台積電目前在美國華盛頓卡默斯市設有工廠、在德州奧斯汀及加洲聖荷西則有設計中心。
該建廠計畫訂於2021年啟動,目標是2024年開始生產晶片。這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代工廠處將使台積電離其美國客戶更近,包括蘋果(Apple)、高通(Qualcomm)、英偉達(Nvidia)。
具有美國籍的張忠謀也在美國開始他的職涯。張忠謀出生於中國,在國共內戰期間移居香港,其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之後,他在德州儀器(TI)工作了25年,一路當到集團副總裁,主管全球半導體業務。德儀也送他到史丹福大學進修,在史丹福大學他取得了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張忠謀於1985年決定返台領導工研院。張忠謀於2012年對《富比士》(Forbes)表示:「我當時認為這對我是全新挑戰」。台積電於1987年從工研院分割出來,張忠謀是台積電創始董事長兼執行長。
當時,張忠謀提出 #晶圓代工 的創新構想,不必每個業者都自己生產晶片。因為即使是大型科技公司,也未必可以負擔自行生產各種不同晶片的驚人成本,這對草創階段的公司更是造成高門檻。他的構想最終促成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心,台積電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台積電總部設在台灣,現在每年為約500家客戶生產超過1,200萬片半導體晶圓,員工人數超過51,000人。
台積電於1994年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三年後台積電到美國發行美國存託憑證(ADR),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他最初在2005年卸任執行長一職(保留董事長職務),但在2009年金融危機後重掌台積電。在他的領導下,台積電的營收從2009年的93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200億美元,然後他再次交棒執行長職務。
台積電在張忠謀董事長的帶領下不斷成長。憑藉其不斷上漲的股價,張忠謀於2017年以9.3億美元的淨資產榮登《富比士》台灣50大富豪。之後,他的財富超過了10位數大關,於2018年加入《富比士》全球億萬富翁之列,同年,他從台積電退休。張忠謀當時在聲明中表示「 過去30多年來,我創立並致力經營台積電,這是我一生中令人振奮且快樂的階段。現在,我想為自己和家人多保留點時間。」
台積電現在的營收超過350億美元,市值超過2500億美元。 張忠謀於2017年入選《富比士》「 #全球百大最偉大商業思想家」。 張忠謀說:「誠信意味著誠實及履行諾言的意願,即便需付出高昂代價。承諾意味著對一個任務或組織的奉獻和忠誠。創新代表改變。客戶的信任是贏來的,而我透過誠信與承諾來贏得客戶的信任。」
- Taiwan in the US
- 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Los Angeles
- 美國在台協會 AIT
- 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 AIT Kaohsiung
Morris Chang, who once studied at Stanford and MIT and worked for Texas Instruments, engineered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s rise as the world’s biggest contract chip manufacturer.